Loading

新闻文章


中国扩大人民币推广力度,美元信心受挫

随着全球对美元信心下降,中国正加快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

中国政府正在为境外机构提供更多使用人民币的渠道。这一举措正值美元指数大幅下跌,而离岸人民币则有所升值。尽管美元仍是全球主导货币,当前的市场变化为人民币提供了发展空间。

在近期的金融论坛上,中国央行负责人提出要减少对单一主权货币的依赖。新举措包括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化中心,并推动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的发展。

期货市场成为近期工作的重点。中国主要交易所宣布,为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新增16种期货与期权合约,涵盖天然橡胶、铅、锡等大宗商品。

今年早些时候,已有数十种期货产品向外国投资者开放。这些举措旨在为国际机构提供更多对冲工具,同时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的影响力。

另一个进展是上海期货交易所提出允许使用外币作为结算人民币交易的抵押品,进一步降低外国机构的参与门槛。

近期的其他举措还包括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所交易基金期权,并免除境外机构开立本地账户所需的费用,从而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中国也逐步批准外国金融机构在境内开展期货经纪业务,反映出中国金融市场正在有序对外开放,尽管资本管控和监管透明度仍是挑战。

在投资之外,中国也在建设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基础设施。这包括扩大离岸人民币清算行网络和完善跨境银行支付系统。

近年来,中国银行在向新兴市场提供贷款时,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币而非美元。这一趋势既源于融资成本的降低,也体现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也在推动双边贸易人民币结算。今年早些时候,相关部门宣布在香港设立千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融资额度,支持企业开展人民币融资。

尽管“去美元化”正在推进,进展仍不平衡。人民币在跨境能源与大宗商品支付中的使用有所增加,尤其在中国企业出海扩展、电商出口增长的背景下更为明显。

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境内外人民币支付服务,其合作方持有离岸人民币资金。在部分情况下,人民币贷款的利息成本可获得补贴。

尽管努力持续,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使用仍相对有限。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金额中的占比不到3%,排名第六。美元与欧元仍处于主导地位。

尽管如此,中国近期的政策方向契合了亚洲地区逐步降低对美元依赖的趋势。地缘政治紧张、货币政策变化以及对多元货币的需求,正推动区域金融格局发生转变。

对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也导致美元近期走弱,而人民币资产正逐步获得投资者青睐。

尽管挑战犹存,中国似乎坚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打造支撑人民币在贸易与投资中更广泛使用的制度基础。